所有栏目
390

专论|共建品牌强国 共享美好生活

2019/12/31

  在新中国70华诞大庆之年,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,人民日报社举办第五届中国品牌论坛,围绕“质量立国,品牌强国”主题探讨交流。

  新中国的70年,既是一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、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历史,也是一部中国企业蓬勃发展、民族品牌整体跃升的历史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“几乎什么都不能造”,到成为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从品牌凤毛麟角到知名品牌不断涌现,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发展壮大,折射出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建设,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从总书记作出“三个转变”重要指示到设立“中国品牌日”,我们建设品牌强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、更有底气、更有力量。

  近年来,中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,“国潮流行”成为时尚,“国货崛起”势不可挡。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,2018年阿里零售平台中国消费品牌市场占有率为71%。本报旗下环球网市场调查表明,受访者对自主品牌的正面印象净值从2015年的22.8%,持续攀升至2019年的83.8%。

  但是,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,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、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。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8年度“世界品牌500强”榜单中,入选的中国品牌只有38个,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无论在品牌数量,还是在品牌质量和价值上,都还存在较大差距。究其原因,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:

  一是品牌意识不强。一些厂家只是一朝拥有、不求天长地久,宁肯贴牌生产、做代工生意,甚至模仿、“山寨”他人产品,也没有勇气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,结果长期徘徊在价值链低端,赚的都是“辛苦钱”。

  二是品牌质量不高。创品牌需要工匠精神,精益求精、追求极致,否则虽有自主品牌也难获认可。我们的一些品牌与国外产品的差距看似细微,但这些细节却直接关乎用户体验,最终影响到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。

  三是品牌定力不足。任何产品只有经受市场洗礼才能赢得一席之地,每个享誉世界的品牌都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培育。但我们不少厂家在品牌建设上却耐不住寂寞,心浮气躁、急功近利,只想立竿见影、一夜暴富,这样的心态不可能打造出百年品牌。

  四是品牌环境不佳。品牌打造不仅仅是生产厂家自己的事情,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。近年来,我国在打击假冒伪劣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,但是仍然存在侵权收益高、违法成本低的问题,这势必挤占自主品牌的成长空间,挫伤企业的积极性。

  当前,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,迫切需要涌现更多优良品牌,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就此提出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:

  第一,培育品牌要有思想自觉,更要有行动自觉。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的较量,更是品牌的较量。品牌是国际市场上的国家名片和国家形象,既是硬实力,也是软实力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世界一流的知名品牌、优势品牌。我们需要增强品牌意识、加强品牌宣介、强化品牌保护,让创造品牌、尊重品牌、维护品牌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。

  第二,涵养品牌要追求品质,还要提升品位。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。品牌建设不仅需要“速度与激情”、需要工匠精神和精湛工艺,而且需要岁月的磨砺、文化的滋养,只有被一代代消费者热情拥抱的品牌,才有生命力。品牌建设要有“历史的耐心”,坚持高品质与高品位的统一,既打造过硬品质,又浸润文化内涵。

  第三,发展品牌要自主创新,也要融合创新。创新是品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。从创意、设计,到技术、工艺,再到营销、服务,创新贯穿于品牌培育全链条。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都是品牌发展所需要的,品牌由融合创新熔铸而成。不仅产品需要创新,生产产品的体制机制也需要创新,“百年老字号”不创新也没有前途。

  第四,打造品牌要企业努力,还要营造良好品牌生态。“十年树企业,百年树品牌”。一个品牌的成长,需要企业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,也离不开优良的政府服务、有力的法治保障、良好的市场环境。营造适合品牌生长的市场生态、社会生态,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。

  人民日报社高度重视中国品牌的研究、传播和推广工作,已连续4年举办中国品牌论坛。在去年的论坛上,我们宣布发起“中国品牌发展指数”项目;今天的论坛上,我们将发布“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”相关成果。我们的初衷是以权威性、公信力、引领力为目标,力求搭建一个品牌研究、评估、传播、推广的客观、专业、诚实可信的平台,助力中国品牌发展,促进中国品牌生态建设。这对我们而言是个新生事物,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。我们诚恳欢迎各位嘉宾及社会各界批评指正,以便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。

  (本文根据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在12月18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品牌论坛上的致辞整理)